从高交会到“文博会”———写在首届“文博会”揭开面纱之际

2004-05-13 来源:深圳特区报

今年金秋的鹏城,将在送走高交会科技界精英之际,迎来文化界的八方宾朋,在南海之滨共同奏响一曲中外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的大合唱。从“文化立市”战略和“高品位文化城市”目标的确立,到“两城一都”(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的建设,深圳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索已广受瞩目。

文化、科技“双星”闪耀

众所周知,当前国家、地区甚至城市间的竞争,已经进入了文化竞争的时代。文化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两年前,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黄丽满提出,在深圳创办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得到了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以及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广东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欣然加入主办单位行列。

随即,广东省委、省政府将“文博会”纳入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深圳市委、市政府亦将“文博会”列入《深圳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总体方案》于去年10月正式提出。与此同时,以省委常委、市长李鸿忠为组长的“文博会”领导小组也成立了,首届“文博会”的各项筹办工作正式启动。

今年3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专门作出批示,充分肯定了举办“文博会”的创意,要求将“文博会”办成文化产品的“广交会”。在各级部门的重视与指导下,“文博会”逐渐明确了办展思路———以博览、会展、论坛为主题,走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道路,以“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为原则,努力办成具有全国性规模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会展。

“文博会”,成为继高交会后在深圳举办的又一个国家级、国际性会展品牌。文化与科技,有望成为深圳社会经济发展熠熠夺目的“双子星”。

年轻的深圳直面挑战

无疑,举办这样一个全国性、国际化、高水平的综合性文化展会,对于年轻的深圳,是巨大的挑战。但是,深圳凭借着20多年的高速发展优势,对于高水平、高质量地办好“文博会”充满信心。

可以看到,深圳较早建立了集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版权于一体的“大文化”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体制优势,举办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活动。同时,深圳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为办好“文博会”也创造了条件。

深圳报业集团的成立,成为我国报业同行中的佼佼者,揭开了深圳文化产业资源整合的序幕。而深圳印刷业已具备相当规模,被公认为是与北京、上海齐名的支柱产业。以华侨城景区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业,综合实力更是名列全国同行前茅。

专家分析,从行业及功能结构看,深圳文化产业称得上门类齐全,功能完善,并初步走上集约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而在行业布局和功能配套方面,深圳文化产业有着一些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一是市场经济起步早,法规、政策到位,经济超常规快速发展,人均GDP等基本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从而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及其行业合理分布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二是作为毗邻香港的口岸城市,有直接吸引和借鉴境外和国际先进经验的地缘优势;三是市民旺盛的、多层面的文化消费需求以及海纳百川的人才包容性,构成深圳文化产业各行各业高速发展的强大支撑。

这些,都为办好“文博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不要政府财政投入一分钱”

“不要政府财政投入一分钱,所有经费通过市场运作方式解决。”今天举行的组委会首次会议上,与会者对首届“文博会”在办展模式上进行市场化运作的重大创新,给予了高度评价。

首先,通过竞争性谈判的政府采购方式,确定了首届“文博会”的承办单位,即深圳电视台和深圳报业集团,承办近30个文化产业交易项目。由强势主流媒体具体承办大型文化会展,在国内亦属罕见。